今晚8时50分,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以及飞船集成系统从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基地发射升空,这是“星舰”进行第四次轨道试飞任务。
在第三次试飞中,星舰完成了几乎完整的太空飞行测试,但在返回地球时解体。因此,在此次试飞中,SpaceX的重点不再是进入轨道,而是将是使用超重型助推器在墨西哥湾进行着陆燃烧和软溅落,挺过重返大气层的极度高温。
试飞过程中,星舰发射升空成功,猛禽发动机在热级分离过程中点火。
星舰超重型火箭助推器软着陆成功,溅落在墨西哥湾。
最终,星舰本体实现可控再入,成功在印度洋溅落,完成既定目标,第四次飞行测试圆满成功。
马斯克也在第一时间公布了最新消息:“尽管损失了许多瓦片并且襟翼受损,星舰仍然成功在海洋上软着陆!祝贺@SpaceX团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星舰是一枚为实现多行星文明而设计的火箭,可能是地球人跨越星球旅行、生活的重要载体。在点火、炸烟花或降落之间,那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梦可能离我们越来越近。
正如SpaceX在X写的那般:“SpaceX的成立是为了创造一个未来。在这个未来中,成百上千乃至数百万人可以从地球出发,在太空和其他星球上生活和工作。”
那么,SpaceX星舰第四次飞行试验(IFT-4)有哪些新突破?SpaceX的“太空旅游团”进展到哪一步了?马斯克的星际文明论能够实现吗?以下,Enjoy:
1、星舰的速度与激情:突破大了、任务反而变少了?星舰的回收与再利用一直是SpaceX关注的重中之重。
星舰第三次飞行试验(IFT-3)在复用性方面已经实现了里程碑式进步,完成了三个激动人心的“首次”:
1.星舰上面级第一次从太空返回;
2.第一次在太空中打开并关闭星舰的有效载荷门;
3.第一次成功完成推进剂在轨转移的演示。
第四次试飞的重要目标便是展现星舰和超重型火箭的回收能力。此次,星舰计划围绕飞行器的复用,提出两个目标:
1.使用超重型助推器在墨西哥湾进行着陆燃烧和软溅落。
2.试图实现星舰受控进入,承受住地球大气层的高温。
这也是第三次试飞的痛点之一,二者都在下降过程中解体。所以这次,团队准备更改部分操作,包括:超重助推器热分离且完成返回推进后,丢弃热级间分离适配器,以此减少返回阶段的助推器质量。
为了承受住高温,SpaceX也没少下功夫。第三次试飞时,星舰上覆盖着18000多块六边形隔热的陶瓷材料,以保护不锈钢结构。进入大气层时,温度的峰值可达1430摄氏度,会发射出等离子体粉橙色光芒。
此次试飞的轨迹与以往相同,预计助推器将在墨西哥湾执行软着陆,星舰将降落在印度洋,整个飞行过程持续约1小时。
星际飞船和超重型飞船在演练期间,还装载了超1000万磅的推进剂。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与第三次试飞的任务相比,第四次试飞的任务似乎有些“缩水”。没有在轨补加推进剂、不打开载荷舱pez门、不进行猛禽发动机在轨重新点火。星舰似乎将主要注意力放置在「复用」上。
这样的设定也引发了外界的部分质疑。
5月,美国举行的新一轮听证会上,NASA为阿尔忒弥斯计划的成本和进度进行辩护,并且透露会有部分变动。其中,提到了星舰的问题。
NASA局长表示,阿尔忒弥斯2号任务将仍然计划于2025年9月发射,这是“现实的日期”。如果能登陆月球,将取决于SpaceX的着陆器是否准备就绪。
甚至于,NASA正在研究不具备载人登月能力的备选方案——阿尔忒弥斯3号。这无疑是对SpaceX研究进度的又一次ddl般的push。如果替代方案出现,星舰将不再无可替代。
2、下一个节假日,瞄准SpaceX的太空旅行团
虽说星舰还在建设当中,SpaceX的业务拓展进度却一点都没耽误。
4月30日,SpaceX官网低调开启了太空旅行的预订服务,可供选择的目的地包括:地球轨道、国际空间站、月球和火星。
SpaceX的文案则被调侃为“清仓大甩卖”。
「各位看官,截至目前,2024年年末的地球轨道任务还有零星的剩余座位,现在可以预订。预定成功后,我们还将为您定制一件SpaceX太空服,陪伴您在地球轨道上度过3-6天。如果您愿意再多加点资金,还可以预订前往国际空间站的航班。」
四条航线各具特色,SpaceX也算是献出了满满的诚意。
航线1:空间站参观
航班班次:90分钟/班,限载4人
航班跨时:10天
报名方式:邮件预约
航班时间:最早于2025年提供服务
网络通信:电源、数据、通信系统均可使用
这条国际空间站的旅游线算得上航天迷的福音,舱内舱外航天服都已备好,近距离观看宇航员的太空步、任务执行将不再限于电视屏幕。
航线2:地球轨道探索
航班班次:90分钟/班,限载2-4人
航班跨时:3-6天
报名方式:邮件预约
航班时间:最早于2025年提供服务
网络通信:电源、数据、通信系统均可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这条线路还提供360°无死角的视图范围。让人心跳加速的近地轨道搭配全景赏太空,将自由度拉满了。
航班3和航班4通往月球与火星的则略显精简,甚至没有预期时间和通信网络的保证。
SpaceX尤为出名的除了星舰,还有舱外航天服。“太空装甲”的更新换代,让全员航天的小目标不再遥远。
进化版航天服配备了密封件和压力阀,部分使用新型热管理纺织品和阻燃材料;头盔则使用3D打印技术制成,经过防雾处理。航天员将通过“脐带”连接飞船设备,堪称最轻薄灵活的装备,以实现短期出舱的效率和便捷。
北极星黎明号(PolarisDawn)任务将首次启用新款航天服,实现商业太空行走的新突破。
事实上,早在2021年,SpaceX就已经进行过首个“全平民”阵容的绕地球太空旅行了。当时采用的是龙飞船,以90分钟绕地球一圈的速度运行,在太空停留了3天。
当然,这次太空旅行并非SpaceX的慈善活动,而是由一位顶级富豪赞助,选定三个人与他飞行。四位航天员接受了商业化的系列培训,包括但不限于离心机训练、航天器操作练习、微重力操作、体能训练等高强度的补习。
时隔三年,「全平民」太空旅行再次被提上日程。这次需要多少训练强度和门票费仍然尚未可知。然而,可以预想的是,太空漫游的未来就在眼前。
3、马斯克经典发言:SpaceX的下一步,是打造星际文明
SpaceX的星舰计划能被世人广泛关注,离不开马斯克的疯狂“营销”。
4月,马斯克在星舰基地发表演讲,再次讲述了宏大叙事框架下,SpaceX颇有前景的商业蓝图。5月,马斯克在2024VivaTech大会上再次提到了SpaceX的载人小目标。种种发言,都值得细品。
单行星必将灭亡?人类移民的下一步是……
马斯克将星舰计划的合理性扩大到人类文明领域。他为人类文明设定了一个生存年限的小目标:「即便不是一亿年、十亿年,我们至少应该希望人类文明能持续一百万年。」
他还对于文明产生了极其伟大的愿景。他认为:「我们不想成为这样发育不全的单行星文明,我们希望成为多行星、最终跨星系的文明。」
在此基础上,火星成为SpaceX认可的首选星球。马斯克希望尽快实现火星的自给自足,「我相信这个目标可以在大约20年内实现。」
值得注意的是,4月,马斯克刚刚提出20年的自给自足小目标;5月,马斯克就细化了这一目标。
「至于人类登陆火星,我认为这一壮举可能在接下来的七八年内实现,也许不到10年的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偏偏是火星?
马斯克这样回答:「与火星相比,月球的防护性能差很多。如果地球上发生了什么——比如第三次世界大战,人类可能会向月球扔几颗核弹,但用核武器攻击火星就难多了。」
这也是SpaceX一直加班加点赶进度的重要原因之一——火星移民需要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之前实现。对此,星舰的预设也一提再提。火星只是第一步。马斯克认为,「星舰最终将具备到达太阳系任何地方的能力。」
到达,仅仅是星舰的初步计划。移民星球、建立城市,都需要调动各类人力、物力资源。量产,势在必行。
如同马斯克本人所预设的“常规操作”:「如果每天发射10次、每次运载200吨,每一轮火星任务期间能向火星运送25万吨物资。」按照火星发射机会两年一遇的频率来算,一座城市在最多十几年间,是有可能被建成的。当然,这一切预设,都是在不考虑数量惊人的基础设施和甲烷排放的前提下进行。
马斯克基于此,再次提出有关数量的小目标:「我们要建造很多星舰,每年需要几千艘。我想象所有星舰等待行星排成一线,然后巨大的星舰舰队从火星起飞。」
充满画面感的星舰发射瞬间,将是SpaceX的终极梦想之一。
一代更比一代强,星舰的规划到哪了?
作为第一个用于实现多行星生存的火箭,星舰的改造一直都很“新”,“新”到很难有所借鉴。
单纯从个头上来讲,越来越高已经是必然趋势。星舰的入轨质量从第二代的100吨进化到第三代的200吨+;尺寸也逼近500英尺(152米)。与此同时,星舰的飞行成本却低于猎鹰1号。三次试飞以来,星舰的推力显著提升。
马斯克表示十分满意:「在不违背任何物理定律的前提下,这些数据令人难以想象!」
虽然刚刚进行到第4次飞行,但是马斯克已经对第5次飞行作出了规划,尝试让一级返回并落回真实塔架。
用疯狂一点的说法来形容:「我们要使用一个甚至比电影里的机甲酷斯拉还大的设备,用机械臂,接住空中有史以来最大的飞行物体。」
为此,一切都在循序渐进地推进。“今年回收一级、明年二级”成为鼓舞SpaceX员工的口号。“提高产能、狂造飞船”成为大型工厂接连落地的重要原因。
马斯克还提到对运载能力的看法。如果工作按正常进行,他认为,「今年,SpaceX将把地球上90%的质量发射入轨,中国发射约6%的质量,其他航天体约4%的质量。」
如此一来,当星舰正式执行飞行任务时,很可能发射地球99%以上的质量。
同样被提上日程的还有在轨推进剂的转移工作。
这也可以理解为“加油版星舰”,为执行任务的星舰提供足够的推进剂。按照计划,每次任务需要5-6次推进剂补充。这次工作的成功将对NASA重返月球的阿尔忒弥斯项目产生重要影响。
或许,定制月球版星舰,也值得期待。
4
太空迎来“载人航天”月,
人类真的要走向多行星生命体了吗?
随着载人航空的进程愈演愈烈,有关银河系的探索不再神秘莫测。SpaceX的「竞品」公司们也不约而同把多行星生命体作为太空登陆的小目标,接连发射火箭、载人起飞。
“蓝色起源”重启太空观光
5月20日,经历过无乘客科研任务的爆炸事故后,隐退接近两年的“蓝色起源”再次“杀”回载人航空的商业领域。隶属于亚马逊的不声不响将6名乘客送上太空进行观光。
此次,“蓝色起源”此次的太空旅程虽然仅有短短11分钟,却带领乘客们快速穿越了“卡门线”——大气层和太空的交界线,让乘客们感受到零重力下俯瞰地平线的独特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的乘客名单中,还有一位91岁高龄的退役美国空军上尉。他曾入选宇航员候选人,但并没有正式执行太空飞行任务。此次的观光之行,也算是终于圆梦太空。
波音“星际客船”载人首飞
经历了十年画饼、七年之变、四年延期后的波音星际客船,总算在近期迎来了载人首飞的尝试。
此次飞行任务采取保守且传统的一天交会对接模式,尽量规避意外与风险。按计划,发射约25小时后,星际飞船就会对接到国际空间站的美国舱段和谐号前向端口。6日12时15分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宇航员将在空间站停留约一星期,重点测试“星际客机”的性能。
2019年,波音公司的无人试飞任务,并没有成功对接国际空间站;直到2022年,波音“星际客船”才得以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两次任务之间的关系又是一次突破与挑战。
直播飞行过程中,马斯克也实时在线观看,还第一时间送上了祝福。
这次意义非凡的发射,既是阿特拉斯V型火箭的首次载人发射,也是波音载人飞船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虽然相比于SpaceX创造的多个领先「首次」而言,有些落差。但值得肯定的是,载人航空赛道上每多出现一种选择,都意味着多一分的希望。至少证明,航天的路上,人类一直不是形只影单地前行。
毕竟科技和创业一样,对手既是劲敌、也是挚友。
“嫦娥”系列,最新计划!
6月2日,“嫦娥六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的预着陆区,开启人类探测器首次进行月球样品采集任务,开始世界级“蟾宫挖宝”。
自5月3日发射入轨以来,经历了约30天的本月之旅「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等关键动作,“嫦娥六号”稳、准、狠地完成了月球背面的关键降落。
时间短、难度大、风险高的尝试,为人类探月之路又解锁了一个独特视角。
6月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屏幕上拍摄的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着陆月背的模拟动画画面。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适逢嫦娥工程立项20年,我国也公布了探月的后续计划: